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郭漢辰作家讓我重溫文字的美好與力量

2020.3.27 晨記 10:00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的這兩個多月來,每天早晚習慣有空便關心新聞現況,在茫茫新聞海中,看到「作家郭漢辰56歲肝癌病逝」的消息(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03260365.aspx )。說實話,我並不知道這位作家。出於對作家的興趣,查閱了他的作品與介紹。 他是台灣文學作家,畢業於成大台文所。作品得過獎,雖然數量不算多。新聞中,他妻子提到去世的前一天還在寫稿,文中節錄了一段,帶有預言色彩的彷彿知道自己的死。 翁禎霞說,「他留下的最後一段文字是:『不知怎麼了,世界就停止了,人們忙著禁止旅行、人們忙著恐懼,忙著囤積物資,世界就停止了。…連我的世界都停止了』、『那個晚上,我在無邊無際的黑暗裡漫遊,偶而有些片段的記憶,但多數是無邊的漫遊,彷彿沿著峭壁而上,我知道此路有些驚險……』(未完)」 他的文字我讀來有感,出於好奇,想更了解他,找到了他作品集,當中最好奇的便是「封城日記」,這本書名特別切合疫情爆發的現在。找到他的部落格,在分類中開心地看到「封城日記的短篇小說分類」。隨機挑了一篇「黎明」( http://blog.udn.com/s1143/4245543 ),描寫他與阿公的過往與阿公的故事。他的文字樸實真誠,富有情感,讀來令人感動,我再次感受到當初愛上閱讀文學的那種美好悸動。已經久久未有過了,畢竟在讀課本、工具書、研究文獻的語言都是科學的、邏輯的、事實的陳述。 決定買他的書,細細品嚐他的故事。讓我能拾起一點對文字的悸動。試著之後嘗試寫作的美好。
最近的文章

靈魂重建的薄荷啟示

靈魂已經墮落深淵 雖然表面上看不出來那麼嚴重 但行為也出賣了自己 從前在乎的,現在完全幾乎無感了 想要變得更好的念頭,不再能鼓舞自己,變得無關緊要 彷彿一切離我好遙遠 我被囚在一個幾乎等身大小的框框內,彷彿只要呼吸能動就滿足 靈魂從健壯充沛的紅色 變成萎靡枯萎的灰褐色 從翠綠盎然的松柏 變成懨懨一息的枯草 彷彿下一秒就要消逝 我的薄荷啟示: 當幾天缺水開始有些枯萎 、葉片發黑發黃的時候, 急救澆一下水,將盆浸水一晚,隔天便能察覺復原,而已經壞了的幾片葉子被我剪去, 看起來又是生機蓬勃的樣子,令人開心。 但當缺水幾天,開始出現枯萎乾涸的徵狀後,依舊不理,等他缺水一週以上後, 我以為澆水浸盆還能救,結果卻發現,不管給再多水,經過了一週兩週, 才發現它再也活不過來了,死了,死了就是死了。 但會發現旁邊土壤冒出了小小綠綠,新的薄荷芽,一點一點地展現生命,倒也不是完全絕望的姿態。 我的靈魂亦然, 當我意識到靈魂,也就是感覺、思想和精神已經出現一些可察覺的枯萎、邪惡、罪念時,彷彿開始枯萎、葉片開始出現泛黃泛黑的缺陷。若很快地積極應對,有意識地改正、調整狀態的話,很快又可以回到正軌,復原到理想平衡開心的狀態。但是,當一次次被罪念打敗,索性放棄,放縱懶惰自卑不在乎,甚至意圖摧毀自己 ,當時間過了一週、一個月、到一年後,三不五時猛然振作一下,想要改變,這時候常覺為時已晚,一種靈魂調性難以回復的狀態。封閉且與世隔絕,然後因為缺乏社會接觸,又更加退縮封閉,形成惡性循環。就像那已經枯萎徹底的薄荷,死了,再多的水也救不活了,反而還會泡爛木根,發臭、長蟲。完美地腐敗。 是啊。死了。 所以我只能選擇重生。如那脆嫩的新芽般在那腐屍和發爛的土壤裡再汲取營養, 這時候必然是比復原難上百倍, 重生的靈魂如初芽, 因為狀態脆弱嬌嫩,需要小心呵護,每天持續灌溉,注意日照時長、土壤營養,注意害蟲,勤勞地修剪枝葉,必要時施肥,並要移除一旁死去的那株,避免細菌感染和隱藏的蟲卵將來毒害、分散養分。要等到長得原本那株一樣大,甚至更大更茁壯,勢必需要幾個月到幾年的時間,不可能一蹴可幾,一夜長成。而變得繁茂巨大的時候,縱使有一點點枯萎、感染,還有餘裕能夠修整,不至影響本體生命,莖幹木質化後也會變得更堅不可摧。 同理,現在靈魂想要重生的我,要知道這過程需要時間,而且不會很簡單

亂語反思

拒絕一起吃飯 揮霍著任性著總覺得還有很多機會、時間 卻沒意識到現在可能是我們少有都自由、空閒的時間點 等到他日後更忙論文了、工作了 等到我考試、讀研、工作了 能悠閒相處約會的時間又有多少 貪懶少運動沒有時刻珍惜時光的現在 犧牲的大好時光 沒有進步、沒有成長、沒有前進的每一天 都是一點一滴未來不可逆的傷害 等我老了 其實也就是等每個明天到來的時刻罷了 如果我的每一天是這樣過 我的生命也就這樣過了 我所擁有的健康和生命,是多少人努力、渴望的寶藏 我憑什麼不珍惜?????? 要做 要想 要動 其實生命的意義就在於每天又成就了多少 每天有沒有認真、享受得過 不在於所有一切以外的物質 我想要的人生是什麼樣的,我現在就得做什麼樣的事 太多的藉口、自我設限只顯得自己的愚蠢 我來到這世上 難道就是為了消耗資源、加速地球毀滅嗎哈哈哈哈 沒有貢獻的人,唯一的貢獻就只有這樣了 事情固然會受到環境、金錢、身體、人等因素影響 但最大的影響,還是在於自己如何解讀經歷、如何想辦法達成目的這種心態 你真的想做的話,你可以盡一切選擇去完成它 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思維又回到這樣的狀態 如十年前 不同的是,十年前我用每天不懈的努力去回應自己 十年後我用每天放逐癱軟自責去回應自己 這是我一部份的個性 是我需要想辦法與之共處、克服的修煉。 因著這樣的生活模式和思路 我開始能夠看見以前別人說優秀時的我,是真的符合優秀的表現、心態和定義。 以前聽人誇總覺得他人都是恭維、是和善,總之不信,也感覺不到真實 現在回頭一想,還真是大眾對「優秀」的人會有的心態、行動的表現呢哈哈 這是一種成長嗎? 能夠用另一種眼光看自己 回顧過去二十三年,我還是過的挺豐富、幸運的。 我其實也完成了自己所要的心願過、奮鬥過、努力過、被肯定過。 其實真的真的沒有那麼差 可是見多了神人、強人,心裡各種比較,知道了原來自己和最聰明、最有能力、最有才華、最最怎樣的人一比還真的差距太大了,雖說有時是一種前進的動力,但對我的個性而言,更多是要命的自卑打擊,消磨自信的事情。這樣暗自攀比帶給我的壞處遠多於好處。道理都知道,但心裡還是會有感。這表示我對自己的自信部分建立在心中對 自我與他人的比較上,一旦發現自己跟誰誰誰遠遠比不上,那份自信就消失了。沒有

0818,19 生活的要求、他人的啟發、未來規劃

最近行動不起來,因為開始再猶豫是否要改成申請美國研究所。 可是搞得該做跟想做的事情都沒做,變成毫無生產力的狀態,這樣下去只會坐吃山空,最後兩頭空。 也會想我就這樣考研究所、唸書、考證照、執業嗎?如果走這條路是否就得留在台灣發展? 如果唸美國研究所是否就能在同樣助人的情況下,賺到更多錢,學到更多專業,語言能力也更好?如果不做其他工作是否沒有機會體驗過外面的世界?所以一直會很迷茫、卡住,最後實際行動的只是坐在電腦前看影片、查資料、一天天就過去了,半年就過去了。 檢討了一下,務實一點的做法是安排每天的進度跟目標,以考上國內研究所為第一優先認真努力!反正不論最後有沒有要申請美國研究所,這樣的知識系統都是要有的。不只讀過,還要能在腦海中有完整詳細的知識體系,能夠用自己的話說出來,整理成可以教人的課程,才夠熟悉。 而申請美國研究所方面,就是安排一點時間實際去詢問煩惱的細節,一步一步評估就好。光想也沒有用。 健康方面一定要很注意,這也是考研必須重點對待的項目,有好的狀態才能讓效率更強、行動力更高。 先從定時作息,睡覺、吃飯為主,吃飯盡力選原料而非二次加工的。保持營養均衡,食療很重要! 每天喝至少2000c.c的水。 再搭配運動,不求多,求穩!先從每天花十五分鐘就好,做一組訓練或是慢跑都行! 保持健康的狀態,自然牙齒、皮膚、精神也都會變好,也會變美、變聰明! 身體就像一部機器,保養得宜,每天就能運轉良好,外觀看起來也俐落有型。如果不善待自己,把自己操成一部破舊生鏽的爛機器,不但連碰都不想碰,運轉也會有一堆問題,甚至脆弱地輕易解體,那太可怕了! 大腦也要靠吸收知識、思考、溝通、學習去訓練,神經性、肌肉性都會提升,刺激新的神經元誕生,或至少不要讓歲月帶走太多。腦生理的部分和身體一樣,都需要保養、訓練。 所以另一方面,也要篩選自己吸收的資訊,餵養的糧食會影響吸收到的養分。你希望你的腦袋得到什麼養分,就要多讓自己吸收那方面的資訊,消化成知識,為自己所用。 人腦記憶提取很依賴分支、架構、概念,圖像、聲音則提供更多提取線索,旺盛的好奇求知慾、良好的情緒會分泌血清素、腎上腺素同樣有助於形成長期記憶,所以讀書時記得運用這些概念,幫助自己將知識轉變成長期記憶。另外,根據遺忘曲線,三天後和七天後各複習一次都有助於轉化成長期記憶,提取記憶的次數越多,也越熟練該記憶

0815 日記 山羌圖書館

最近常非常驚訝於時間在心裡感知上的彈性 當時旅行一天就是很長的單位,若多了一天,就有多深入認識一座城市的可能。 每個地方都是獨一無二的,總是期待著。 回台後半年,一個月都是很短的單位,過了幾個月彷彿差別不大 許多地方幾十年也只有一點改變 時間的痕跡沒有太明顯 而我現在的時間也是。彷彿睜著眼什麼都沒有完成,半年就過去了。 吸氣、吐氣、慢條斯理的看著行人、思考當下的空間設計、漫無邊際的各種想像,很快地,將我的時光充填起來,如果日子像手帳裡的格子,我現在就像拿著最粗的馬克筆,隨便一筆劃過就滿了。時間就過去了。而那些回憶中充實的日子,就像用極細0.28的筆,一筆一筆細心塗畫,每一個都要用心地上色才能完美地填滿,不留縫隙。 山羌圖書館 晚餐在豆花店吃,配著先買的鮪魚飯糰。手機收訊不好,無聊便將螢幕關閉。放下手機的時候,眼睛順勢望向書架,視線對上了連俞涵的第二本書「山羌圖書館」。衝動地開始閱讀,被她簡潔、有趣、誠摯又精簡地恰到好處的文筆帶入她的青春記憶裡。在店內的半小時看了三、四篇意猶未竟。她勾起我以前喜歡閱讀這類散文的細膩,也讓我想起了我的青春,更讓我想寫出自己故事的衝動。國高中的我,看課外書,細細品味文字真是課業之餘最大的享受。說我最愛的休閒是閱讀。同是愛書者的她,寫出的內容讓我很有共鳴:那種被認為「怪」的經歷、那種徜徉在自己小世界的樂趣、那種喜愛書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