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沉澱下來的時間往往很低潮,覺得自己以前認知的現實被推翻、被否定。 比方說我以為跟我很親的Karon不再跟我很親,不回家也不說原因,不讓我知道去向,不讓我了解她,我覺得我被拋棄了、被遺忘了,想到曾經擁有卻沒有好好挽留、珍惜,看著以前她習慣出現的角落就難受; 比方說我本以為有很多朋友,才發現原來沒有幾個真心的朋友,沒有一群向家人的朋友可以依靠,在外地不免覺得獨身; 比方說我以為我是她最好的朋友,但因為好像都是她與我分享,我比較少跟她分享自己的其他朋友、遭遇的事情、對人對事的想法,結果因為忙碌、不同室、不同系、不同生活圈,就變得電話訊息都很少互動,見面更難; 比方說我以為我很喜歡自己身上的職務、身分,認為很有發展、有未來,卻開始懷疑自己,並想像,如果當時我是推掉A而接下令我感動的音樂營呢? 如果當時我跑的是系會呢? 如果當時我參加學生會呢? 如果當時花多一點時間篩選自己該參加什麼活動,而不是當YES GIRL什麼都嘗試呢? 一旦嘗試的新鮮期過去,就變得枯燥乏味。我到底學到什麼?我快樂嗎?我的動機是什麼?我不能卸下身分的話,我該怎麼改變我現在不是很滿意的生活、不快樂的心理、不健康的狀態。 卸下假設與心房,跟S聊天後,發現原來他都有感受到我的轉變,約莫從大二上的九月開學,當我變得嚴肅、變得不那麼開心好玩後,他的反應不是"懷疑我其實本質是個嚴肅的、非想像中的那樣而疏遠",在我有點冷淡地回應下,依舊盡可能跟我分享他的生活、他的想法。看到我不開心,就想辦法讓我開心,也許是說笑話,也許是分享價值觀,總之不是放棄、逃避、疏離。這對比了我的態度,我頓時羞愧,突然也受到激勵,自己面對他人不符合期待時,不應該先否定或淡漠,而是想辦法怎麼改善或面對。 爸爸說吃香蕉有助於穩定心情。 可樂跟我屁話讓我不經意地笑出來。 家人,真好。 我想起以前自己常常提醒自己的一句話,事情都有正反面,每個生活、態度都是自己的選擇。比方說對於Karon,我可以想"我該怎麼改善現狀?" ,也許她有她的苦衷和理由,她也有權利追求自己想過的生活,我可以多站在她的立場想,能做的就是常常電話關心她過得好不好、身體是否健康,減少對她的心理依賴,轉而從朋友的心態建立關係,雙方都會比較開心。比方說對於朋友,我不該就此自怨自艾,而是開始行動,也許我可以先鎖定幾個價值觀或行程安排相似的...